

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
核心提示
80载光阴流转,古城开封的青砖灰瓦间依然回荡着抗战岁月的呐喊。从日军铁蹄下的苦难深渊,到水东抗日根据地的红旗高扬,再到孩子剧团稚嫩却坚定的歌声,这座城市的抗战记忆,不仅是血与火的史诗,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注脚。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在斑驳的弹痕与褪色的照片中,解码那段岁月留给今天的精神遗产——唯有铭记苦难,方能珍惜和平;唯有赓续奋斗,方能告慰先烈。

血色城池
侵略者铁蹄下的开封伤痕
盛夏的开封,暑气蒸腾。金明池畔的开封党员政治生活馆内,却透着一股凝重的凉意。馆内开封红色记忆展厅静谧肃穆,几幅泛黄的照片在灯光下泛着沉郁的光,如同时光钥匙,打开了1938年那个血色夏天的记忆闸门。
“真正的苦难,都藏在这些史料背后。”在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编研二科科长魏佳轻轻铺开一卷档案,一张张高清扫描的日军罪行照片在桌面上缓缓展开。其中最触目惊心的有两张:一张是日军轰炸后,民房化为断壁残垣的惨状;另一张是趾高气昂的日军在开封鼓楼前,对蹲在墙角的孩童与民众施行奴化管制的场景。
魏佳的介绍,将我们带回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2025-08-07,日军攻占开封,随后烧杀抢掠,由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黑暗统治,其暴行同时蔓延至周边各县的沦陷区。日寇所到之处,百姓无不遭殃:男子惨遭屠杀,女子被肆意蹂躏,家园沦为废墟。他们的施暴手段有几十种,活剥、火烤、挖眼、抽筋、剜心、点天灯、喂洋狗……其残忍程度骇人听闻。
档案里的数字更令人心惊:从全民族抗战爆发至1939年9月,开封遭日军轰炸16次,871枚炸弹夺走195名平民的性命,造成295人重伤、1352间民房化为瓦砾。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2025-08-07,300多名日军在兰封县管寨村放火,残忍杀害28名救火青年,次日早上,又射杀村上40多名老百姓;6月1日,日军向杞县侵犯,枪杀18名青年学生,傍晚一支骑兵窜到八里庙村,烧毁13间房屋,杀死11名村民,还将截获的70余名国民党溃兵全部枪杀;6月2日,日军扫荡,枪杀逃难群众89人,而后在褚皮岗村杀害村民135人、烧毁房屋97间、烧毁场内麦子2000余亩。6月5日,杞县陈敏屯村100多名村民被驱至水塘边,90人被活活淹死,其余10余人遭到刺杀、枪杀——这样的惨案,在尉氏、兰封、通许等地反复上演。小杜庄村80多口人被杀害73人,杨庄村140人遇害130人,这两个村幸存的17人,含恨流离他乡,两个村庄从此在地图上消失。
日军侵占开封后,其经济掠夺的毒爪便深深刺入古城。他们强行垄断市场,建立由其操控的合作社与购销公司,把持交通运输命脉,将日用品高价强售给民众,却唯独禁售机制面粉。民间生计惨遭扼杀:贫民被严禁制盐,日军成立盐务局高价专卖,并武力捣毁制盐工具,残酷迫害盐民;农民被迫以仅市价十分之一的低价,将棉花、油料甚至死牲畜卖给指定收购机构,违者严惩。1944年后,由于太平洋战争失利,日本侵略军的财力物力日趋紧张,更是演变为直接抢掠,分文不付。同时,日军大幅提高田赋并巧立名目增设壮丁税等苛捐杂税,令城乡民众不堪重负。所谓的献铁献铜运动实为公开洗劫,连百姓家中的香炉、蜡台等物亦被掠走,致无数家庭陷入绝境。此外,日军强征劳工手段凶残,2025-08-07突袭包围开封县大律王村,将所有群众集中起来。第二天日军挑出240名青壮年并用卡车运往开封新民会,除中途跳车逃跑55人外,其余全部被转押抚顺煤矿做劳工。类似此种日军抓捕青壮年做苦工的事在开封和周围几县不断发生,致多数人惨死异乡,仅极少数幸存者在日本投降后得以艰难返乡。
文化奴役的阴云也笼罩着开封。1938年8月成立的伪“新民会”,开办培训班推行“中日满一体”的奴化教育,日语在学校被设为必修课,街头巷尾甚至厕所都贴满日文标语。“杞县知名人士刘伯泉因拒绝附逆,被悬头示众。”魏佳一边展示档案一边介绍说,“他们妄图从精神上瓦解中国人的抵抗意志,终究只是痴心妄想。”
开封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7年间,人民群众受尽了践踏和屈辱,饱尝了丧权辱国的苦难。魏佳语气沉重地说,24840名直接死亡者、49907名失踪者——档案记录的这些数字背后是开封古城无法愈合的伤痕,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无声诉说着血色城池的永恒之痛。

水东烽火
睢杞太平原上的不屈脊梁
从开封市区向东南驱车百余里,杞县宗店乡的田野里郁郁葱葱。水东烈士陵园的水东革命烈士纪念碑在烈日下高高矗立。“水东抗日根据地的英雄儿女长眠在这里。”7月20日,陪同记者前来采访的中共杞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贺白石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贺白石告诉记者,这里是水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1938年,徐州失守后,豫东大地陷入混乱。“三里一团长,五里一司令”的乱象中,中共河南省委派组织部部长吴芝圃回到家乡杞县,“组织游击队,建立游击区”。这年6月,睢杞抗日游击大队在大郑庄成立,200多名农民扛起土枪长矛,成为水东抗日的星星之火。
1938年7月,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正式组建,下辖3个大队和1个特务中队即警卫连,全支队1800多人。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成立后积极在睢杞太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势力,壮大抗日武装。1938年10月,由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新四军先遣大队与西华部队杜岗会师,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这支部队后来成为新四军四师的前身,东进豫皖苏边区,留下的少量武装则在马庆华等人带领下继续坚守水东。
“最艰难的是1941年到1943年。”贺白石介绍说,日伪顽联合进攻,根据地急剧缩小,韩达生、唐克威两位地委书记相继牺牲。其中,水东特委书记唐克威到水东不足一月便在战斗中牺牲,年仅30岁。唐克威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在水东牺牲的第四位地(特)委书记。
正是这样的牺牲,换来了根据地的重生。1943年水东划归冀鲁豫边区后,军民实行“赈济灾民、开展大生产”,颁布《赎地法令》让农民重获土地,抗日武装迅速壮大。到1945年,水东抗日根据地已扩展到杞县、睢县、太康等县,成为连接华北、华中的战略枢纽。
在中共睢杞太中心县委旧址所在地——程庄村,这里的老人们还记得,当年男女老少齐上阵,“男人抬担架,女人做军鞋,孩子放哨卡”。294名程庄村村民中,50多人参军,6位烈士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贺白石动情地说:“他们用生命证明,水东的土地,永远属于人民!‘村村有烈士,户户有抗战’,这就是军民鱼水情。”
童声战歌
烽火中的孩子剧团
开封市禹王台扶轮小学的暑假校园格外安静,唯有操场边的《烽火少年》塑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该校校长李强轻抚着被摩挲得发亮的塑像深情地说:“这是开封孩子剧团的缩影,一群孩子用歌声作武器,在黑暗中点燃了希望。”
教学楼里的扶轮小学孩子剧团纪念馆,200平方米的展厅浓缩着一段传奇。时间回溯——1938年2月,陇海铁路开封扶轮小学(开封市禹王台扶轮小学)的操场上,当时的校长吴平正向学生们介绍一位新老师:“这位魏老师,教大家唱歌跳舞。”没人知道,“魏晨”正是红军女战士、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危拱之,她受组织派遣开展抗日宣传。
危拱之很快发现,这些铁路职工的子弟有着天然的爱国热情。她带着学生们到医院慰问伤兵,演唱《慰问伤兵歌》时,“好多伤兵激动得流泪,从孩子的歌声中获得了勇气”。但她深知,“一时的热情不够,要把力量组织起来”。受上海孩子剧团启发,她向河南省委提议:组建开封孩子剧团。
3月8日,开封孩子剧团初次登上舞台,观众反响热烈。他们表演的《海陆空军总动员》,再现了各兵种抗日的场景;活报剧《流浪儿》讲述了孩子因父母被日寇杀害而流浪的故事,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台下观众泣不成声。《新华日报》4月30日报道说:“3月8日黄昏,孩子们在开封县党部大礼堂出现了。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的处女作。会场楼上楼下挤满了观众。舞蹈《海陆空军总动员》从抗日骑兵演到抗日海军,直到抗日空军,台下一阵阵掌声中,孩子愈显得可爱……这是他们好的开端,愿在这伟大时代里,使孩子们肩负起抗日救亡的使命,使每个中国孩子都成为建设新中国的先驱。”
开封孩子剧团紧接着于3月10日、11日又在开封文化界慰劳河防将士募捐大会上演出,观众踊跃捐献。孩子们为抗日救亡尽了一份募捐的力量。4月上旬,开封孩子剧团赴郑州演出,受到郑州民众的热烈欢迎。《河南民报》4月18日报道说:“偌大一个陇海大礼堂,竟挤得水泄不通。楼上并没座椅,都人挨着人站着,估计每日都在两千人以上。”在演出之余,开封孩子剧团把郑州爱好话剧的孩子们组织起来,帮助组成了郑州孩子剧团,播下了一批抗日救亡种子。4月14日,应洛阳各界的邀请,开封孩子剧团赴洛阳参加保卫大河南宣传周活动,在洛阳连续演出5天,轰动全城。洛阳抗敌后援会特制锦旗一面,上书“孩子抗敌先锋队”赠送给开封孩子剧团。
1938年5月,日军攻陷徐州后,沿陇海路西犯,开封危在旦夕。根据省委指示,5月23日,开封孩子剧团挥泪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和家乡,踏上了抗日救亡巡回演出的征程,先后到许昌、驻马店、信阳、潢川、南阳、镇平、淅川、南召一带演出,足迹踏遍豫中、豫南的城镇和乡村。他们一方面演出救亡剧目,一方面办壁报栏宣传抗日,教民众们唱救亡歌曲。开封孩子剧团每到一地,都掀起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个个高潮。
1939年11月,“竹沟事变”发生后,开封孩子剧团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结束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宣布解散。后来,党组织送一部分团员参加了新四军六支队,送另一部分团员去了延安。“这些孩子用纯真的表演,唤醒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全程陪同记者参观纪念馆的李强深有感触地表示。
暑假的校园很安静,走出纪念馆,《救亡进行曲》的旋律仿佛在耳畔回响——那是孩子剧团教给民众的歌,也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迸发的最强音。

记者手记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站在金明池畔回望,80年的风雨已重塑开封的容颜。从开封党员政治生活馆的史料到水东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从孩子剧团的塑像到程庄村的老槐树,这座城市的每一处红色印记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民族的不屈。日军的罪行是历史的警钟,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水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昭示,“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孩子剧团的故事则证明,“青春的力量永远向着光明”。80年前,开封人民用鲜血和泪水浇灌出胜利之花;80年后,这座八朝古都正以“强国有我”的姿态续写新篇。
采访结束时,杞县傅集的农民正在田间劳作,他们的身后是新建的红色旅游公路;开封市禹王台扶轮小学的师生们,正利用暑期编排新的抗日题材话剧。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的脚下,在我们的心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往的伤痕,而是为了让和平的信念深植人心、代代相传;缅怀先烈,不是为了困守于记忆的褶皱,而是为了汲取穿越风雨的力量、赓续前行的担当。开封的抗战记忆,终将凝练成新时代的精神火炬,照亮我们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的铿锵步履,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向着更壮阔的未来一往无前。
图片均由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提供